AMT研究員 於 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
分類: MarTech知識

「我不留言,但我在觀察」:隱形觀察者如何影響品牌形象

本內容由AMT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研究員整理,旨在分享全球最新的行銷科技、數位轉型和AI應用報告。本計劃由 宇萌數位科技台灣實境科技創新發展協會 支持製作。
整理撰文:洪子翔 (Sam)|出刊日期:2025-9-19

諮詢協助: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 徐暄淯教授

看不見的群體,影響卻真切存在

​在社群媒體的世界裡,品牌往往最在意的是按讚數、分享數和留言數。這些數字看似能清楚反映人氣與形象,卻忽略了一個更龐大的群體——那些不留言、不按讚,但每天都在滑動螢幕的「隱形觀察者」。他們可能是潛在客戶,也可能是既有顧客,只是不習慣公開表態。正因為沉默,他們的影響更難以捉摸,但一旦累積起來,對品牌形象的推動或侵蝕力道,卻可能遠比表面上熱絡的互動來得更大。

靜默的群體:社群裡看不見的多數

 在社群媒體上,真正活躍的往往只是少數人。許多使用者選擇默默瀏覽,不按讚、不留言,也不轉發。研究指出,這種「潛水」行為來自於資訊過載、隱私顧慮以及社交焦慮,讓人傾向成為被動的觀察者。然而,他們雖不發聲,卻仍然在心中逐步形塑對品牌的印象。

第一眼的判斷:品牌回應比想像更重要

​當消費者在社群上公開抱怨時,品牌的第一個回應往往旁觀者評斷的關鍵。品牌若展現同理心與責任感,會讓沉默的觀察者對其產生正面觀感;若回應冷淡或防禦,則會讓觀察者在無聲中流失對品牌的信任。換句話說,回應的對象雖是抱怨者,但真正的觀眾是數以千計的靜默群體。

​2024 年,美國達美航空因航班延誤而遭到大量乘客在 X(舊稱 Twitter)抱怨。雖然有些批評者持續表達不滿,但達美在第一時間於公開平台致歉並提供客服協助,卻意外讓更多旁觀的使用者留下了「願意面對問題」的印象。這顯示沉默的觀察者其實是品牌危機回應中的最大受眾,他們往往根據品牌的第一反應,來決定信任度是否提升。

潛在的口碑:沉默者如何被動影響他人

​沉默並不代表無影響力。研究發現,即使使用者沒有公開互動,他們透過瀏覽習慣、追蹤對象與關心的議題,仍能反映出對品牌的態度。這代表隱形觀察者可能在私下對話中分享觀感,成為品牌的潛在推手或批評者。品牌若只看見公開的互動數據,將可能低估這股靜默力量。

​ 在台灣,全聯福利中心的「全聯先生」廣告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雖然社群上的留言與互動數量並不突出,但許多消費者會在私下聊天、購物選擇或模仿廣告台詞時,持續再製這些印象。換言之,沉默的觀察者並非缺席,而是以更隱晦的方式把品牌滲透到日常生活,形成長期而低調的口碑效應。

沉默螺旋:少數聲音如何掩蓋多數觀感

​ 在社群媒體的脈絡下,另一個風險在於「沉默螺旋」。研究顯示,當少數活躍者頻繁發聲時,大多數沉默的使用者會因為擔心立場不受歡迎而選擇保持沉默。這可能導致品牌誤判,以為社群整體支持某種觀點。對品牌而言,如何讀懂沉默背後的訊號,比只看表面的聲量更為重要。

品牌的下一步:看見沉默中的力量

 面對這群「不留言但在觀察」的群體,品牌需要改變思維。首先,要重視瀏覽數據、停留時間、重複訪問率等「隱性指標」,補足互動數據的不足。其次,在危機處理時,要把第一次公開回應視為對所有觀察者的公開表態。最後,設計低門檻互動(例如表情回應、簡單投票)能逐步引導觀察者走向參與。這些方法將幫助品牌與沉默的多數建立更深的信任關係。

結語:沉默不等於無聲

​面對沉默多數,品牌不能只依賴「看得見的數據」來判斷市場溫度。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解讀他們的瀏覽行為、理解他們的情緒變化,並在關鍵時刻用適當的回應與內容打動他們。企業若能在制定行銷策略時,將「隱形觀察者」的影響力納入考量,不僅能避免判斷失準,更能在靜默的角落裡,累積最深層的信任與口碑。沉默,不等於無聲;那是一種潛藏的力量,等待被理解與善用。

[資料來源]

1.Liu, X., Feng, R., Chen, X., & Yuan, Y. (2024). "Left on read": Examining social media users' lurking behavior through anxiety and social media fatigu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5, 1406895.

2.Zhou, Z., & Elejalde, E. (2024). Unveiling the silent majority: Stance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assive users on social media. EPJ Data Science, 13(28).

相關文章

填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