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研究員 於 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分類: MarTech知識

《F1》優惠推播惹怒Apple用戶?探討原生廣告的投放與重要性

​​​​​​​​​​​本內容為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轉聯盟研究員,為您博覽全球最新行銷科技、數位轉型、AI應用研究報告或文章,整理編輯後分享。本計劃由 數解人意科技 支持製作。

整理撰文:黃瑀安(Annie)|出刊日期:2025-08-11

諮詢協助: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林谷合教授

​隨著數位廣告形式日益多元,原生廣告因其自然融入使用者介面的特性,成為品牌推廣的重要工具;其中,2025年蘋果影業推出《F1: The Movie》,並以Wallet App推播限時優惠,掀起市場熱議。

本文將探討此次事件背景及原生廣告的運作原理、優劣,以了解如何在維護用戶體驗感受上平衡廣告推播的形式。

發生什麼事?

在台灣時間2025年6月25日,由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及達姆森伊德瑞斯(Damson Idris)主演的年度賽車特技大片《F1: The Movie》正式上映。根據工商時報報導,該片由蘋果旗下影視部門蘋果影業(Apple Original Films)與美國電影製作公司Plan B Entertainment、Jerry Bruckheimer Films聯合製作,上映兩週累計票房超過3億美元,刷新蘋果2023年推出的電影《拿破崙》的2.21億美元,成為蘋果影業史上最賣座的院線電影。

為求票房突破,蘋果首度採取傳統片廠的宣傳策略,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罕見出席映前活動,並與影中主角一同在紐約蘋果旗艦店亮相。更多的是,此片預告還為蘋果裝置內建的觸控引擎晶片(Taptic Engine)所設計,支援 iOS 18.4版本的iPhone裝置透過Apple TV App搶先體驗「觸覺回饋預告片」;一旦播放,即可在手掌感受到不同場景的震動節奏,像是賽車起步前的低頻轟鳴、超車瞬間的推背感,甚至換檔時微妙的顫動皆能被精準還原。蘋果表示,每一段觸覺震動設計都是逐格對應電影節奏所打造,和音效設計、畫面剪接相同,都是整體敘事的一部分。

雖說以上的沉浸式體驗確實別出心裁,但蘋果在優惠廣告推播中,卻意外引起許多蘋果用戶的不滿。

2025年6月24日,蘋果以內建的Wallet應用程式推播通知,向部分iPhone用戶發送一則廣告,內容為宣傳電影票公司Fandango 所提供的限時Apple Pay折扣,可以優惠價購入《F1: The Movie》電影票。不久,部分收到該推播通知的iPhone使用者開始在MacRumors論壇、Reddit、X及其他線上討論平台上抱怨此事,對於此種透過原生應用程式發送廣告的方式相當不滿,尤其許多人會將Wallet App作為個人財務管理上重要的一環,若關閉通知可能造成自身更多困擾。更糟的是,蘋果似乎忽視了適用於App Store App的相關規範,該公司明文規定:「除非使用者已明確選擇接收,否則不應使用推播通知來進行促銷或直接行銷。」對於專做蘋果產品報導的新聞網站與論壇MacRumors提出的置評要求,蘋果也並未對此事及時回應。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iOS 26測試版在Wallet App 中新增了「優惠與促銷」切換功能,讓用戶可選擇是否接收來自蘋果及其未指明合作夥伴的特別優惠與折扣;然而,未安裝測試版的用戶目前仍只得選擇關閉通知,或在結帳時關閉顯示卡片優惠的功能,但無法選擇拒絕接收相關訊息。基於上述種種不便與困擾,有些民眾也遺憾地表示出對蘋果的失望。

什麼是「原生廣告」?

以蘋果優惠推播事件為例,上文提及的推播方式即為「原生廣告」的一種。

原生廣告(Native Advertising)是一種付費數位廣告形式,跟展示型、影音、搜尋廣告同為主流的廣告類型之一,呈現方式會與所在媒體的外觀、風格和功能融為一體。原生廣告的關鍵在於「借力使力」,透過媒體平台本身的影響力觸及更廣大的受眾,且必須與該媒體的內容環境相契合,形成「不突兀、不打擾」的的推播效益,讓品牌與消費者的溝通更自然、更順暢。

至於蘋果的投放方式,即是將內容置於其原生應用程式,讓廣告有效發送到龐大的指定用戶數,並將優惠內容摘要重點,讓用戶在查看消費明細、對帳或瀏覽通知時,不經意瀏覽到廣告內容。

「原生廣告」的優與劣

優點

・更佳的使用者體驗:原生廣告能提供一種細膩但有效的廣告體驗,由於其設計成與受眾原本正在消費或使用的內容融為一體,接收廣告的過程顯得更為自然。
(如蘋果透過裝置既有的消費程式推送優惠,讓用戶在購物或使用程式的過程與明細一同接收廣告內容,降低接收干擾。)

・提升互動與正面聯想:原生廣告與平台內容更具相關性,受眾更可能與其互動,也能為品牌帶來更多聯想。
(如電影優惠與娛樂消費相關,用戶在瀏覽消費紀錄時考能被間接鼓勵、採取購買。)

・更高的廣告可信度:若訊息與知名內容創作者、成熟平台、官方網站或影音內容結合時,品牌更能快速獲得受眾信賴。
(如原生App推播令用戶對廣告資訊更具信任。)

缺點

・被欺騙的感受:原生廣告與平台內容或呈現方式結合程度高,可能導致使用者難以區分廣告和非廣告內容。
(如用戶認為Wallet App的提醒皆應為消費通知,點擊後卻發現是電影優惠,產生被迫接收廣告的負面感受。)

・削弱平台公信力:當平台受託刊登原生廣告時,可能會讓使用者留下為特定品牌或產品背書的印象,甚至認為平台的經營品質和初衷逐漸偏離。
(如利用既有App發送廣告,不僅無法關閉、違背原則、造成用戶困擾,更可能對品牌的推銷方式感到失望。)

「原生廣告」的考量

由於原生廣告與平台呈現可高度融合,因此在無縫整合與誤導間存在一條微妙的界線,若廣告未明確標示為「廣告」,用戶在發現自己實際上正在接觸付費內容時,可能會產生誤導。對此,透明度是關鍵,品牌應確保原生廣告有適當標示,同時仍能提供有價值且高品質的內容,否則風險不僅僅是讓觀眾感到困惑,更可能導致信任的流失。

除此之外,原生廣告最適合的情境為「行銷漏斗」的上層階段(吸引、展示、說服),以提升品牌知名度與建立信譽。若品牌策略重點轉往行銷漏斗的轉換與行動階段,可考慮將原生廣告與更專注於成效的行銷手法結合使用,如使用其他平台(FB、IG、Apple Podcast或Apple TV)嵌入文章或影音內容,明確彰顯廣告形式、豐富的優惠資訊及行動呼籲(CTA)。

總結

蘋果原創電影《F1: The Movie》票房創下新歷史紀錄,雖其原生廣告推播方式成功觸及旗下眾多裝置用戶,卻也延伸出許多怨聲與質疑。對此,雖原生廣告優勢在於與平台內容融合、提升用戶體驗及品牌信任,但此次推播卻讓用戶難以關閉、引起反感,提醒了品牌須重視透明度及尊重用戶權益,才能持續贏得市場信任。

[參考資料]
The Power of Native Advertising: What It Is and Real-World Examples. GeoSpot Media.
https://blog.geospot.media/the-power-of-native-advertising-what-it-is-and-real-world-examples/
Jennifer Lobb (2024.) Native Advertising: How It Works, Types, Benefits. Taboola.
https://www.taboola.com/marketing-hub/native-advertising/
Joe Rossignol (2025.) iPhone Users Upset About Apple Promoting F1 Movie With Wallet App Notification. MacRumors.
https://www.macrumors.com/2025/06/24/apple-wallet-notification-f1-movie-ad/

​​​​​​​​​​​​​👉AMT聯盟​官方​網站
👉加入LINE官方帳號聯繫我們
👉
加入AMT專屬討論​LINE社​群

相關文章

填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