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聯盟 於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分類: MarTech專欄

【大數據 MarTech X 數位轉型】後臉書時代,誰會稱霸未來 20 年?

作者:

高端訓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 創會長

當大家還搞不清楚大數據、AI、區塊鏈時,又冒出了 Meta、NFT、Web 3.0,企業每天都跟的很辛苦,深怕被淘汰!

對入門者來說,這些「數位工具」彼此感覺都是獨立的,例如 NFT 淪為藝術品、畫作的買賣,很多球星(喬丹、柯瑞等)、藝人(周杰倫、陳零九等)都陸續加入購買或發行的行列,而區塊鏈認知就是用來發行各種數位貨幣,例如比特幣、乙太幣等。

這些數位工具目前都是止於玩家等級的人物在參與,對一般人來說很難參與這一場 21 世紀的數位大戲,要大流行或大普及真不容易。我認為這些數位工具,除非能被整合進消費者熟悉的數位應用,例如社群,才有機會快速普及。

Facebook 成立於 2004 年,已經縱橫江湖超過 18 年,除了 iOS 對數位足跡的封鎖,再加上臉書的演算法變來變去,時時算計如何擴大廣告營收,忘記當時成功的初衷,就是全球的消費者對它的力挺。

其實這個跟經營實體品牌的觀念是一樣的,我記得有一位區經理上了 EMBA 的課程,回來後每次都跟店長試算如果顧客增加 10% 利潤增加多少,如果增加到 20% 利潤又有多少。我那時就跟這位區經理說,你的數字會越算越少,因為你已經不關心你的消費者要什麼了!果然,他管轄的區域營收是最差的。

再說臉書,我的粉絲已經達到最高限的 5,000 人(不要再加我好友了),但是我的貼文按讚數比我 500 個粉絲的時候還要少,因為它就是要你投廣告來增加曝光,偏偏現在因為 Cookie less 及 iOS 的封鎖,投廣告也沒有辦法帶來以前的大流量。

所以,當臉書創辦人佐克伯宣佈要進入元宇宙是可以理解的,只是這樣的策略能解救臉書的衰退嗎?就好像一家餐廳的菜色不好吃,老闆說我們來改餐廳的名字(不少業者這麼做),而不是從產品基本面去改善,通常這個餐廳最後還是會撐不下去!

Instagram 晚臉書 6 年問世,也超過 10 年了,從一句話配一張圖,但現在用戶已經不滿足於此,開始有長文、多圖、影片,越來越像現在的臉書了。

無論 Facebook、IG 都是屬於 Web 2.0 時代的產物,畢竟與區塊鏈、Meta、NFT、Web 3.0 還沒有很大的關聯,這些工具或技術雖然沒有完全成熟,但已經是大勢所趨,你應該會認同這樣的看法!

我認為這些工具如果要快速的普及,最快的方式就是在社群內創造一個互利共贏的生態系,而 Web 3.0 很有可能乘勢而起,去中心化,再加上區塊鏈的應用,可以用來發行數位貨幣、鑄造 NFT、犒賞用戶,如果群內共識強,還可以一直推高整個生態系的價值。

如果你 Google,就會發現網路上談 Web 3.0 是什麼的文章很多,但是 Web 3.0 的社群平台極少,如 Matters、Potato Media 等幾個。Potato Media 可以說是少數結合了貼圖、文章、NFT、區塊鏈貨幣、交易所兌換的案例,雖然還沒有做到完全去中心化,但是已經往 Web 3.0 的方向發展。

3 月 27 日我在 Potato 第一次貼文,發現這個平台的商業模式,把每一個人的利益綁在一起,薯友(網友自稱)按讚可以得 20 個積分,留言 30 個積分;反之,創作者也可以分別得到 10 跟 15 個積分,這些積分每日換算為平台的區塊鏈貨幣 CFO,還可以在 ProEx 交易所買賣、兌現,因此粉絲的黏著度很強。

就一個重度使用者, Web 3.0 如果要快速普及,被一般人理解及接受,我認為可以結合社群,再加上大數據、AI、區塊鏈貨幣、數位貨幣交易所,及 NFT 等新科技,建構生態系,讓用戶沉浸其中就如使用臉書一樣方便。

如果說 Web 2.0 的臉書時代,是「讓利」給消費者而成功;Web 3.0,可以「給利」用戶,牢牢綁住彼此!

​與作者交流: https://lihi1.cc/A7xmd/MarsGo

作者介紹:

高端訓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 創會長

工作生涯只做一件事,就是把「品牌」做好。在奧美集團(12)期間,幫助客戶打造品牌;在王品集團(12),則努力為企業創建多品牌。2016年,毅然放下工作,前往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進修大數據預測科學。回來後,擔任多家企業首席顧問,致力將大數據預測科學導入品牌經營,輔導企業數位轉型。著有《以MarTech經營大數據會員行銷》及《ESG品牌創新六部曲》,並兩度榮獲【金書獎】殊榮。


本篇專欄文章同時刊登於《數位時代》未來商務:

https://fc.bnext.com.tw/articles/view/2112

👉AMT官方網站

👉用LINE聯繫我們

👉加入AMT專屬討論社群 

相關文章

填寫評論